“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”,与她相遇,如万家灯火里开启的一扇幽窗,如茂密森林里蓊郁的一树菩提,如寒冷冬日里熠熠的一抹暖阳,何其有幸。
南望相逢,风日晴和人意好
她,身材高挑,面容和蔼,笑容暖心,谦逊有礼,充满精力。那双明亮炽热的眼睛与你对视,仿佛月光下的潺潺清泉,清濯人心。那一抹浅浅的笑容泛起,似“暖雨晴风初破冻”,温暖和煦。于是,初见的惴惴不安,随笑而去。这便是初逢时她给我们留下的第一映像。总有人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,我们却幸人生不会只如初见,因为你会发现与她相识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一次未知的旅途,越往深处去,越有遍地繁花的美景,越有满天的星河,我们也越发肯定,她就是将来我们想要成为的榜样。
刚入学确定导师名单后大伙都乐了,因为我们有叁个“青青”,王青、赵青青、伍青青恰巧成为了同门,同学们都开玩笑说老师该怎么喊你们呀,一喊“青青”全部应答。与她正式见面前她为我们建了一个蚕蚕群,群名称定为“2018青青草原”,寓意“青青小草,伊始茸茸”,还在群里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,仨人考虑如何区别名字。讨论决定以年龄大小排序,依次是“大青、二青、小青”,待正式见面那天自我介绍时,大青便提及以年龄取名,老师笑道提议“你们觉得大青,小青,青青听起来如何?”,原本该称“二青”的“小青”面露笑意,说道家里也是这样叫她的。原来李老师早就发现在群里讨论名字时“二青”没有很积极地回应,想来“二青”这名儿也不太好听,后知后觉才发现并未顾及到“二青”的感受,就是这样一件小事,她的温柔细腻如春风般吹进了每位“青青”的心里,南望山下的初逢是那么的美好。此后,她也从未叫错我们的名字,即使我们的名字只有一姓之差,还清楚记得每一位“青青”的喜好,记得是谁喜欢吃辣,谁喜欢清淡,谁喜欢吃甜,大抵被人放在心尖上,就是这样的感觉。
她于我们而言,不仅是让人钦佩的恩师,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。她不仅倾听我们的诉求,考虑我们的想法,更是在生活中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关怀和帮助。天气转凉时,总少不了她对我们添衣的叮咛,即便是对于已经毕业工作的师姐们,她都不忘时常关心,了解师姐们的生活与工作近况。她深知我们离家求学的心情,总是在中秋节、端午节等各种节日为我们送上小礼物,带领我们体味生活的美好,真真切切让人感觉师生一家亲;她也会组织探寻非遗的活动,带我们领略荆楚文化,从湖北省博物馆到汉口里,从非遗传承园到非遗博物馆,都有着她认真为我们解读文化的身影,从外地来到武汉求学,走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同她一起;她热爱生活,热情洋溢,连续奔波也会充满精力,工作满满也未曾面露倦意,总是以百分百的状态面对我们。她就像夜中航行时照亮我们的明灯,坚定而又让人安心。
导师李江敏
初心不违,衣带渐宽终不悔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无涯”,终身学习,初心不改的品质在她身上有完美体现,这也是她最迷人的所在。在她的引导下,研二的我们也渐渐体会到“衣带渐宽终不悔”的快乐。
课堂上,她是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人,传授我们最新鲜的知识,解答我们专业上的疑惑。但是她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课,也是初心唤醒课,教导我们始终以一颗真心对待自己的专业,让我们想起最初的热爱,回归最初的自己。科研中,她是学术的“发烧友”,她的赤子之心仍然保持,她经常参加全国性质的学术会议,带我们出去体验学习,感受学术氛围浓厚的研讨会,教会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。同时,她并不“闭关锁国”,她是兼容并包的,在学术交叉融合的背景下,她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方法,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学术问题,也会鼓励、肯定我们的“奇思妙想”,引导我们将这种“奇思妙想”变成可以操作的现实,让思想的小树苗变成一棵参天大树,她经常说:“这是你们学习进步的阶段,也是我成长的阶段”。组会时,她是严谨认真的,严格检查我们的“周读”任务。我们每周都会阅读学术前沿文献,学习文献中的新方法,总结文献的行文思路,但凡发现我们有丝毫对待论文、对待学术不认真的态度,她会严厉的批评教育,告诫我们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”,学术不容有丝毫的懈怠,她及时认真的评价与反馈成为我们认识自我、纠正自我的标杆。调研访谈中,她是不怕苦不怕累的“女强人”,我们和她曾一起伴着清晨六点的太阳外出,踏着武汉的霓虹归来,她为确保访谈资料的真实性,带着我们走过武汉大街小巷,政府、公司、个体任何一个层面都不遗漏。访谈前整理访前资料,详细列出访谈提纲,访谈中双重记录,一边笔录一边录音,访谈后核对访谈,总结访谈精华,认真仔细,周到全面,以实际行动践行地大“求真务实”的校风校训,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科研人员应该对于学术保持的敬畏态度。
赵青青(左一)、伍青青(左二)、导师李江敏(左四)、王青(右二)
同舟共济,乘风破浪万里航
定义她是玫瑰,可她比玫瑰更坚毅;欣赏她是灯塔,却比灯塔更易靠近;依赖她是大树,不仅温暖还优雅从容;是她带领我们突破一个个难关,面对我们的彷徨、疑惑和忧虑,她从未有过推辞而是鼓励并倾心相助,“全能”的她,我们真的叁生有幸遇见!
她是我们小草园的最美掌舵人!组会时,她会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一个议题,由我们共同讨论,印象最深的是实验法的讨论,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,我们很少接触实验的方法,对于各种变量的概念以课本上的学习为主,在她的引导组织下,我们对控制变量、中介变量、实验组、对照组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也知道如何去运用,在讨论中我们会互相质疑,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,她则会在我们的争吵中记录我们不同的看法,全面分析,肯定我们思考的优点,再针对性的提出建议。组会讨论的现场犹如辩论现场一样,但恰恰是这样的针锋相对,我们增加了自我认知,明白了自己的思维定式,学会了取长补短,也在这样的“争吵”中厘清了疑惑的本质,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叁个青青在组会的“争吵”中看到了彼此的长处,欣赏的眼光在我们之间出现,相视一笑是最好的证明。
她也是《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》慕课团队的引航人!第一次在幕课上学习文化与自然遗产这门课,我们就被这画面和内容惊艳了。五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古代建筑、古典园林、古城民居、帝王陵寝,道教圣地、奇山丽水、神秘化石等众多遗产类型,集专业、科普、趣味于一体,画面精美让我们在生动的讲述中饱览祖国精华、品味传统文化、收获旅游鉴赏力,了解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,认识一段历史、一个时代、爱上一种生活方式。幕课的背后是对学术的追求,也是对团队精神的建设,我们一起经历收集资料、采访学生、撰写脚本、录制视频、修改图片、更新数据的“快乐”与“痛苦”,在这个过程中,收获的不仅仅是课题的成果,也是彼此间更为深厚的情感,一起“战斗”过的我们不仅是师生,也是有革命友谊的“战友”。慕课发布后,同学们的任何一个反馈她都非常重视,任何一个提问她都积极回复,可以说是事无巨细,亲力亲为。付出总会有回报,《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》获得了全国最美慕课的荣誉。慕课制作过程中,她对待学问和学习的态度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令我们深深折服,也让我们更加热情的投入幕课的幕后工作中。
研途漫漫,我们都是追梦人,感恩追梦途中有她相伴,我们愿和她上下而求索之,也期待成为她的骄傲。
本文作者从左至右:赵青青、伍青青、王青